close

Dear All, 爸爸很久沒跟大家分享了


聊聊囉....


 


 


孩子的成長


 


「人皆養子望聰明,我被聰明誤一生。


惟願生兒愚且魯,無災無難到公卿。」


-蘇東坡,洗兒戲作


蘇東坡希望「生兒愚且魯」,我可以認同,還希望兒子「無災無難到公卿」,我覺得未必需要如此。先不談愚且魯,能否無災無難到公卿。一旦位居公卿,必得肚量大能忍辱,否則一定造業。平凡人家,果能知足,或許可以享有更多的幸福。


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天生的特質,無關好壞,父母需要依孩子的天性,善加引導。每一個人都像是一只裝了一半水的杯子,端看父母如何看待這只杯子:是已經裝了半杯水,或是還缺少半杯水?


人的一生遲早總會遇到各種壓力、磨難、和橫逆。孩子的童年短暫,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。送孩子學直排輪,初始的動機應該是孩子喜歡,加上運動可以讓孩子身體健康,所以父母願意付出。如果進一步學到競速溜冰,應該還是孩子有興趣,願意接受教練的訓練強度,才能歡喜迎接體能增進、速度加快的收穫。當然,附帶的效益或許是面對壓力和挫折的承受能力會增強。


不過,我們不應該忘掉,當初讓孩子學直排輪的初心,其實只是因為孩子喜歡,希望孩子身體健康。


每一個小孩都不一樣,有的人企圖心強烈,所以教練的要求,會全心全力做到。有的孩子,雖然也是很喜歡,也能接受教練的要求,但是在訓練的過程,可能無法做到高度的自我要求。是否第二類型的小孩,就不如第一類,其實我們不可以這樣認定,因為願意加入競速溜冰訓練的孩子,都是會自我要求、難能可貴的。千萬不可以因為小孩企圖心不夠強烈,就忽視小孩其他的優點。況且,企圖心強烈是優點嗎?在佛教來講,這是我執深重。


父母扮演的角色,跟教練是不一樣的。教練的角色是要求,提出高標準,讓選手不斷努力進步。父母的角色是鼓勵,注意到孩子的努力,鼓勵他投入更多、做的更好。教練可以嚴厲的指責、要求選手,只要標準是一致的,所有的選手都會接受。但是,下完課,教練和選手都各自回家去了。父母最好不要嚴厲指責自己的小孩,尤其不要在大庭廣眾下指責。溜直排輪是小事,孩子的自我形象是大事,不要因小失大。當孩子覺得父母不尊重自己時,孩子會誤以為自己是不值得尊重的。真的需要責備,也要選擇沒有他人的場合,盡可能心平氣和的說明,希望孩子改進的地方,最好是正面表列。


孩子慢慢長大,七歲以前,孩子會接受父母所給予的一切。但是九歲以後,孩子慢慢會有自己的想法,尤其是到了青少年期,孩子要建立自我的認同,會有一段或大或小、或長或短的叛逆期。我們希望孩子日後能自立,就要尊重他,讓他覺得自己是值得尊重的,他才會尊重自己,才能培養出足夠的自信,日後才能自立。


做父母的,常常會有過多的憂慮、擔心,總覺得自己的小孩,這裡也做不對,那裡也做不好。我們會有這樣的憂慮、那樣的擔心,是害怕孩子未來是否無法和同儕競爭。


其實,人沒有十全十美的,就算我們自己,又何嘗曾經做好過呢?不也是一路走過來了嗎?一枝草,一點露。每一個人,都會有他自己的一片天空,做父母的,不需要擔心太多。更何況,過度的擔心,不但沒有幫助,反而造成反效果。


相對的,父母可以用自己的信心,讓孩子擁有無限的可能。因為,孩子再怎麼樣,還是非常重視父母的看法,希望滿足父母的期待。所以,如果父母能夠安然自在,對孩子充滿信心,孩子終究也會對自己有信心。舉例來說,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做事主動,父母就先要有信心,相信孩子終究一定會做事主動。然後,凡事觀察,一旦察覺到孩子有一件事主動去做,就要大加誇讚,增強孩子做事主動的正向回饋,讓這個習慣產生正向循環。相對的,對於孩子的缺點,就不要去強調,不去增強回饋,避免產生負向循環。最不濟的是,孩子原先可能沒有這項缺點,因為父母的不斷提醒、指責,反而讓孩子誤認為,自己就是有那樣的缺點。


我們凡事需要感恩。在孩子溜直排輪這件事上,我們需要感恩。感恩,我們有時間可以帶孩子來溜直排輪。感恩,孩子身體健康,可以溜直排輪。感恩,有一個好教練,訓練孩子如何專注、投入、付出和努力。感恩,孩子願意吃苦,接受訓練。或許,我們希望孩子能更專注、更投入、更努力。我們需要做的,只是適時的提醒他們,給他們一點目標、一些時間,他們會以他們的方式,努力做到。


人生已經有許多的不如意,不需要在溜直排輪這件事上,去增加孩子的壓力和自己的不如意。杯子到底是已經半滿,或是還少半杯,看待一件事情的角度,是我們自己可以完全主導的。


 


 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安於樸拙般若自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